修!不換新的歐洲日常
歐盟正式通過維修權指令,讓洗衣機、手機、冰箱都能被「合理修復」。比利時將在 2026 年全面落地,讓修理變得更簡單、更公平,也更環保。
歐盟正式通過維修權指令,讓洗衣機、手機、冰箱都能被「合理修復」。比利時將在 2026 年全面落地,讓修理變得更簡單、更公平,也更環保。
五條比利時秋季健行路線:離布魯塞爾近、好走、親子友善,沿途還能喝到熱咖啡。從索尼婭森林到寧林斯波溪谷,讓落葉變成最溫柔的邀請。
歐洲的超市正在重新改寫營養分數。 比利時率先更新 Nutri-Score,糖、鹽與代糖飲品全面降級,而歐盟的前包裝標示整合計畫卻陷入僵局。 這是一場食物、政策與文化之間的拉鋸:演算法變嚴,味覺卻依然人性。
透過比利時漫畫裡的記憶長髮,走進《艾迪的長髮》:從魯特西亞飯店到巴黎春天,理解倖存者歸來、身分重建與世代對話的關鍵細節。
在比利時,廁所不只是空間,更是一種權利。從克隆氏症協會推動的 Toiletpas,到尋廁 App、公共設施與成人紙尿褲的現實抉擇,這是一篇關於城市如何接住身體的故事。
秋天提早登場,南瓜香料拿鐵卻可能只是糖漿幻覺。本文帶你分辨真香料與人工香精的差別,了解肉桂、生薑、肉豆蔻與丁香的健康功效,附上自製南瓜香料與北海道南瓜烤法,讓秋天回到味覺的本質。
在比利時,馬路上的真正王者不是汽車,也不是行人,而是腳踏車。 他們無照、無懼、無所不在,連名貴跑車都得讓路。 這篇文章用幽默筆調描寫比利時獨特的交通生態:從單車的霸氣,到滑板車的崛起,再到行人與汽車的「邊緣人生」,笑中帶真實,讓人一看就懂歐洲的路權文化。
在《Bordeaux–Shanghai》這部圖像小說裡,一位上海富家子被迫前往法國波爾多管理酒莊,從傲慢到理解,從城市喧囂到葡萄藤間的寧靜。 漫畫以柔美畫風呈現中法文化差異,也是一段學會傾聽土地與時間的成長寓言。
在布魯塞爾南站的自動售票機前, 旅人按著螢幕,卻再也找不到「十次票」。那一刻,我忽然覺得—— 制度也會旅行,只是方向不再由我們決定。
比利時企業倒閉潮與工會罷工頻仍,讓創業者進退維谷。本文以真實案例探討工會力量、勞資關係與制度反思,並與台灣的勞動文化對照,思考「保護」與「自由」之間的界線。
又要罷工了,別怕!本文分析比利時全國大罷工由來及招數,提供臨場應對清單,讓罷工不影響生活。
在布魯塞爾 Bozar 登場的「Luz y sombra. Goya et le réalisme espagnol」展覽,由 Rocío Gracia Ipiña 與 Leticia Sastre 策劃,集結戈雅、畢卡索、Saura 等大師之作,透過光與影的辯證探問「寫實」的意義。EUROPALIA ESPAÑA 的壓軸展,從10月8日至隔年2月1日,跨越繪畫、聲音與電影,將藝術變成對現實的提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