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魯塞爾的台灣胃:大方閣

在布魯塞爾找台灣味?走進大方閣:炒米粉的香、阿叔阿嬸的笑、一碗蒸鴨肉的暖。這不是譁眾取寵的餐廳,而是一個讓人把心放下的地方

布魯塞爾的台灣胃:大方閣

在布魯塞爾,語言多到像雨後的石板路:法語踩一腳、荷語跳一步、英語抖兩下……肚子餓的人只想找一條不會滑倒的路,直通一碗熱湯。對許多在外奔走的台灣人來說,那條路通往大方閣

門口不張揚,像台灣巷口那種「你不說它是名店,它也懶得出聲」的店。推門進去,先聞到油蔥酥的誠實,再聽到鍋杓敲邊的節拍;這裡上菜,不靠譁眾取寵,靠的是阿叔阿嬸——兩位來自宜蘭+羅東、在布魯塞爾扎根的掌勺與掌舵。

有人說日本有麵包超人(Anpanman),肚子餓了就把臉掰一塊給人吃,拯救饑民。大方閣沒有超人,只有兩位不披斗篷的中年廚房俠:阿嬸端上一碗牛肉湯,湯面油光像曙光;阿叔再補一句:「天氣冷,湯多一點。」你會發現,救贖有時不需要神話,只要多半瓢湯。

清湯與清字:阿嬸的手藝與書寫

阿嬸是手藝與美學的交界面:菜可以做得一塵不染,字也能寫得一筆見骨。牆角的插花不高調,卻在最不經意的角度接住窗外的光。她總說自己學得不夠,半夜收工,打開收音機聽節目,邊削菜邊進修;那把小小的菜刀,每一刀都是課後筆記。

廚房裡的油煙,照理說會模糊一個人的志氣,但跟阿嬸說話,永遠像在老檜木桌邊撿到不經意的珠子。你問:「為什麼你的字這麼瘦?」她說:「瘦才裝得下風。」你問:「為什麼不開更大的店?」她說:「大未必是路,忙得見不到人臉,就少了人情味。」

跟她說話,永遠有驚喜;像端起一碗清湯,表面平靜,一入口,全部的山川與日光都在裡面。

阿叔則是餐廳裡的風向計。羅東人骨子裡那點固執,他用在關心台灣:白天跑堂,晚上盯著政論節目,擔心的不是哪個人上哪個台,而是民主的溫度有沒有降到結冰。他偶爾也會被名嘴的口水弄得滿身是水,但第二天一早,照樣把排骨一片片排好,像替世界把節奏歸位。「嘴巴吵,肚子就餓;肚子餓,先吃飯。」他笑說,這就是民生法案最初級的版本。

大方不是價格,是對人的立場

在這裡,大方不是價格,而是一種對人「往好處想」的生活立場。學生來了,阿嬸多加一點菜;老客人悶悶的,阿叔先送一碟小菜:「這盤開胃,不收你錢,收你的笑。」海外的日子多半是堆疊:工作、學業、稅務、思鄉……層層壓上來,你以為會塌,結果一碗炒米粉把心重新打平。這就是他們的正念餐飲:不求驚天動地,只把每一次端盤、每一次加湯、每一次微笑,做到剛好。

留學生與遊子:誰需要這碗湯

我常想,餐廳為什麼會讓人想家?也許因為家本來就是一個動詞——有人在煮、有人在等、有人在問:「吃飽沒?」在大方閣,你很難不飽;就算你說「我減肥」,阿嬸也會說:「那就吃湯。」語氣像一把被磨得溫柔的菜刀,切開一天的粗糙。

有人說,海外要生存靠運氣;在我看來,大方閣靠的是毅力+善意。他們不談「品牌故事」,因為故事正在廚房裡慢火細燉;他們不賣「情懷套餐」,因為情懷已經在每一碗端出去的熱氣裡。麵包超人把臉掰給你吃,阿叔阿嬸把心掰給你暖。在這座多語城市裡,當我們說不出來的時候,就先吃一口——吃下去的,常常比說出口的更誠實;而誠實,正是回家的路。

2025中秋團聚

地址:大方閣 Tai Hon Steenweg op Waver 356, 1040 Etterbee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