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裡的兩種速度--Nutri-Score 計算法
歐洲的超市正在重新改寫營養分數。 比利時率先更新 Nutri-Score,糖、鹽與代糖飲品全面降級,而歐盟的前包裝標示整合計畫卻陷入僵局。 這是一場食物、政策與文化之間的拉鋸:演算法變嚴,味覺卻依然人性。
超市走道忽然像選秀現場,綠色 A 舉牌高唱,橘紅 D 在角落嘆氣。有人還以為口味變了,其實只是分數變嚴了,零食沒變甜,演算法變得較不甜。
為何同一盒麥片幾個月前拿 A,如今卻掉到 C?比利時2025年更新了「營養評等 Nutri-Score」計算法,糖、鹽與含代糖飲品通通難拿高分,可是新包裝未達,貨架上新舊標示並存,視覺像雙語字幕,選購像閉眼考古。
另一邊,歐盟原訂推的前包裝營養標示整合計畫停在門口。Le débat européen sur le Nutri-Score 沒散場,卻換成休息時間,遊說與國族飲食敘事在走廊拉鋸,健康政策只得按下暫停。
分數變嚴,貨架變忙
比利時新版營養評等Nutri-Score 演算法自 2024 年重新上路,科學委員會跨國校準,與膳食建議更對齊。高糖、高鹽與含代糖飲品被更嚴格扣分,早餐穀片與部分即食餐先感受到重力。甜味乳飲被歸類為飲料,分數多半往下移,這次沒有加分的浪漫。
包裝更新有過渡期,業者可在 2025 年底前全面換標。消費者因此同時看到舊分數與新分數,像同一張專輯的原版與修復版。Sciensano 的研究指出,A、B 標示提升購買意願,D、E 會被擱在一旁,分數確實牽動了手。
Le débat européen sur le Nutri-Score:前進與按下暫停
歐盟委員會原本承諾在 2022 年底提出強制且一致的前標示方案,後來從立法行程撤案。市場於是碎裂,各國自選系統,跨境商品要換語言也要換標示。消費者看熱鬧,企業看成本,公共健康看著機會流走。
- 民間團體揭露會議紀錄,產業與委員會會晤遠多於公民社會,會談數量呈現 17 比 2 的不對稱。
- 義大利領銜反對,主打傳統風味與本土產業,推自家的 NutrInform Battery,巧克力與乳品巨頭站在後方助陣。
- 學界提出近 150 篇研究支持營養評等Nutri-Score 的分類能力與引導效果,科學證據沒有缺席。
- 歐洲審計院警示,多套標示並存會讓消費者困惑,也讓比較變得困難。
文化與政治的交叉口
地中海飲食常被搬上辯論桌,成了反對統一標示的文化盾牌。主張者強調食物的脈絡與習俗,憂心單一分數矮化傳統。支持方則回到目標:給購物當下一個可比較的訊號,幫日常選擇減少資訊噪音。
比利時選擇把工具磨得更利,而歐盟暫時收起工具箱。結果是一場兩種速度的實驗,一面是更清楚的分數,一面是更雜亂的市場。消費者走進超市,只想快點吃午餐,不想做飲食哲學考題。
走到貨架前,怎麼不迷路
先比同一走道的同類品,別把起司拿去跟汽水比。看每 100 克或 100 毫升的糖與鈉,分數只是入口,成分表與含量是地圖。注意甜味乳飲已算飲料,別被舊記憶帶走。
遇到舊版與新版並存,優先參考新版分數與營養素數值。A、B 是傾向,不是聖杯;D、E 是提醒,不是封印。每週固定替一樣常備品換成分數更好的替代,讓改變發生在購物車,而不是新年新希望。
從停滯到解方:下一步怎麼走
若歐盟層級仍未啟動,成員國可先建立共同透明機制:公開演算法更新時程、會議紀錄與衝擊評估,並讓零售端以貨架標示同步提醒。跨境商品可用單一 QR 連到統一格式的營養頁,減少標籤換裝的成本。
同時,歐盟可重啟立法路徑,設定最低一致性標準,允許文化敘事存在於包裝,但不凌駕於清晰分數之上。這樣,Le débat européen sur le Nutri-Score 不必一直卡在休息時間,消費者也終於能在午休前結帳。
食物被打分,健康被量化
文化被換算成演算法後,我們以為只是拿起一盒穀片,其實正參與一場關於歐洲、科學與味覺的辯論。歐盟的辯論暫時停在會議室,但貨架沒有停。分數繼續改,算法繼續修,而那個真正該被重新計算的——是我們和食物之間的距離。或許,比選 A 或 C 更重要的,是記得自己還能選。
附表:營養標示法歷史
| 年份 | 事件/政策里程碑 | 說明與意義 |
|---|---|---|
| 2017 | 🇫🇷 法國正式推出 Nutri-Score 系統 | 由法國公共衛生署(Santé Publique France)設計,作為前包裝營養標示(FOPL, front-of-pack labelling)的一致化方案。 |
| 2018 年 8 月 | 🇧🇪 比利時宣布採用 Nutri-Score | 聯邦公共服務部(FPS Public Health)表態支持,成為歐洲第二個正式採用的國家。 |
| 2019 年 4 月 1 日 | 比利時 Nutri-Score 正式上路(自願制) | 政府發布官方指南,允許企業自願在產品包裝上標示。初期以超市自有品牌為主(如 Colruyt、Delhaize)。 |
| 2020 年 | 市場監測與初步成效 | 約 10% 市售食品已有標示。比利時衛生研究機構 Sciensano 發布報告指出:A/B 級產品的購買意願明顯提升。 |
| 2021 年 | 跨國協調小組成立 | 比利時與法國、德國、盧森堡、荷蘭、西班牙、瑞士等國共同建立科學委員會,以統一演算法與營養標準。 |
| 2022 年 7 月 | 「新演算法」審定 | 七國共同採納新版 Nutri-Score 計算方式:– 對含糖飲料、甜味乳飲扣分更重。– 對富含全穀、豆類、堅果者給予正面分。 |
| 2023 年 | 修正版推行前期測試 | 零售商逐步替換包裝。研究指出,比利時每人平均消費含 Nutri-Score 標示食品數量居歐洲前列。 |
| 2024 年 | 新演算法正式實施 | 同步更新前端分級:高糖、高鹽與代糖飲品難再獲高分。出現舊/新版並存的「雙標時期」。 |
| 2025 年底 | 舊版標示過渡期結束 | 所有包裝需依新版標準。比利時仍維持自願制,但歐盟層級的強制立法尚未定案。 |
| → 延伸趨勢 | 消費者教育與標示信任度 | 雖然比利時人均有機食品消費高,但對加工品營養分級的理解仍需持續宣導。Nutri-Score 成為公共健康政策與市場策略的交界。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