鑊氣裡的家
2025春季於Red Star Line Museum登場的《Happy Family 全家福》,以三個華裔餐廳家族揭開安特衛普華人社群的創業精神、家之力量與中餐的文化魔法。

參觀Red Star Line Museum的《Happy Family 全家福》展後記
1950年代起,異國風味在比利時吹起第一縷香氣,從安特衛普的中餐館飄出。從此,鑊氣與家族記憶在港邊城市同居,改寫了餐桌與街區。
安特衛普Red Star Line Museum博物館以移民為主題,今年春天的展覽主題把焦點放在「鑊邊」(炒鍋)。鑊氣是技藝,也是語言。翻鍋聲像摩斯密碼,傳遞移民的韌性。服務生需要記住熟客口味,像在背一段城市史。
三個華裔餐廳家族,把異國風味帶進戰後比利時。不是潮流,而是生存;不是異國情調,而是日常主食。餐館成為佛萊明家庭的週末客廳,生日蛋糕邊上,常常是一盤炒麵。
對華人而言,中餐廳是經濟單位,也是情感堡壘。家族企業承受勞動、語言與歧視壓力,同時成為文化交流的前線。因此,Red Star Line Museum的《Happy Family 全家福》展覽,讓檔案說話,也讓餐桌回到歷史核心。
展場把廚房門打開,讓火花照亮人名與地址。華人社群的創業精神與職業道德,不再只是一句讚嘆。檔案、口述、影像,讓每一口飯香有了臉、有了年代。
標題的三重味道
《Happy Family 全家福》首先是家族連結,世代合作,風險共擔,資本在親情裡流動。接著是餐廳角色;對許多比利時家庭來說,中餐廳就是「大家一起吃」的、可以共同分享的保證。最後,是每一道餚:肉、魚、豆腐、蔬菜...同盤,誰都能找到一口安身之味。這樣的命名很安全,菜名像索引,把故事翻到對的頁面,讓家與菜同框,文化與記憶同步上桌。
藝術介入,歷史會發光
Vincen Beeckman用新作補上當代視角。油煙、票據、霓虹,進入影像體系,從邊角變成主角。三位華裔比利時藝術家Sarah Yu Zeebroek、Atang、Yingda Dong,以及紐約的Von Hyin Kolk,以作品討論混血、張力與獨特性。不是懷舊話題,是把今日的眼睛放進昨日的廚房,檔案與創作並置,歷史獲得新火力。
從安特衛普到台灣
海外華人餐飲的成功模式,在台灣經驗裡並不陌生。珍珠奶茶走出巷口,變成全球方言;刈包換了外衣,仍然是同一口福氣。餐飲是一種流動的國民外交,語法簡單,語氣真誠。
安特衛普唐人街在Van Wesenbekestraat,離中央車站幾步路,街牌上有漢字,玻璃窗後是叉燒與報紙。這裡是能量補給站,也是打勾的地圖釘。外地人越靠近,城市就變得更會說故事。
下次聽見鑊氣,會不會也想到誰家的孩子,也在爐邊長大?
鑊氣的陰影
成功之外,也有辛酸。長工時、切換班、語言與文書,都是日常,第二代在餐廳與學校之間跑步,認同感像湯裡的鹽,時鹹時淡,所謂「整合資本」考驗的是耐心與人脈。
因為美食民族主義,菜單被期待長得某種樣子,酸甜比例最好不要驚動鄰居。創新常被說成不正宗,正宗又常被誤解為停滯。餐館在兩端之間平衡,像端著熱盤過窄門。
這不是講食物的展,而是把「家」放回移民敘事的中間,也是把比利時的城市史,放回餐桌高度。
展期之後,期望安特衛普人會把中餐廳視為家族記憶基礎設施,而不只是外賣窗口,也許弗拉蒙家庭會從博物館走向唐人街,點一盤「全家福」(Happy Family),圍桌談移民、談家人;移民檔案從此被持續書寫記憶,第二代、第三代華裔將在展櫃裡看見自己的姓氏與笑容。
展覽資訊快掃
- 地點:Red Star Line Museum,安特衛普
- 展期:2025年1月30日至5月4日
- 影像與藝術:Vincen Beeckman、Sarah Yu Zeebroek、Atang、Yingda Dong、Von Hyin Kolk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