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!不換新的歐洲日常

歐盟正式通過維修權指令,讓洗衣機、手機、冰箱都能被「合理修復」。比利時將在 2026 年全面落地,讓修理變得更簡單、更公平,也更環保。

修!不換新的歐洲日常
街角的維修店,在歐洲曾經是一種尋常

🧰 歐盟維修權的具體實踐:「修」成了一種權利

家電壞掉像拉傷的肌肉,歐盟把報廢的習慣送進復健科,讓一台洗衣機、一支手機,不再像一次性塑膠,而像能被治療的老朋友。

「換新的比較划算」這句口頭禪,漸漸在歐洲被打臉。從手機螢幕到吸塵器馬達,長年被設計成難修、難找零件的產品,讓消費者默默吞下更換成本與環境代價。這樣的轉折漿來自一紙法律:歐盟已通過所謂的維修權指令,將「修」從美德變成權利。規則清楚、誘因具體,價格與資訊透明化,讓維修不再是賭博,而是合理選項。

🪛 歐盟維修權的具體實踐,從立法到巷口

2024 年歐盟正式採納《維修權指令》(Directive (EU) 2024/179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3 June 2024 on common rules promoting the repair of goods),成員國須於兩年內完成本地立法。這項規範不只是道德呼籲,而是一套讓「修」變得可行的制度:

  • 延長保固誘因
  • 強制提供零件與維修資訊
  • 標準化估價表與搜尋平台
  • 鼓勵第三方維修與二手零件再利用

換句話說,維修權的落地,不只在法條,而在你家附近那間修理店。

🔧 保固之外:修得起、修得到

製造商被要求在保固期外,仍為技術可修的產品提供維修服務,最長可達十年,且價格須合理。範圍包括洗衣機、冰箱、手機、吸塵器、平板、伺服器等。在保內若選擇維修而非更換,保固自動延長一年。

這代表「修」不再只是環保選項,而是精算上更划算的決策。

🇧🇪 比利時的改變:從「哪裡買新的」到「誰能修」

比利時消費者團體估算,延長產品壽命可讓家庭每年節省數百歐元。維修產業多由中小企業組成,訂單增加,技術回流,也創造地方就業。未來街角的修繕鋪,將不再只是懷舊,而是歐洲綠色經濟的核心節點。

🌏 台灣可以怎麼走

台灣近年也討論維修權,但法規尚未完整化。歐盟模式提供參考路線:從 資訊透明、零件可得 起步,逐步走向 延長保固與保固後義務。這樣不僅能減廢,也能讓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更有底氣。

🪙 使用者的實際攻略

  1. 購買或報修前索取「維修資訊表」:了解工時、零件與費用。
  2. 保內選擇維修者可延保一年。
  3. 比價附近的修理店或社區 Repair Café
  4. 留好收據與表單,便於日後維修或轉賣。

比利時與其他成員國將於未來一年內完成細則,包含「合理價格」指引與平台上線。歐洲維修平台將逐步整合各地修繕據點,預期 2026 年底全面運作。

🌱 修理,是一種新的溫柔

歐盟的維修權不是懷舊浪漫,而是一場文明升級。讓被丟棄的物件重新有機會被理解、被修復、被使用。修理的不只是東西,而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。

新的歐盟消費法規上路,可讓家庭節省數百歐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