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境購物戰

高物價與稅收千層麵把比利時民眾推上跨境採買之路。法國平均便宜44%,稅收流失近1.4億歐元。

邊境購物戰

禮拜六清晨,邊境小鎮的引擎齊聲點火。購物清單像作戰命令,油箱滿到發亮。導航指向法國的第一家超市,嬰兒尿布、洗碗錠、起司與可樂列隊點名。跨國補給,不是浪漫,是生存。

先看數據,因為錢包最誠實。據食品工業聯合會統計,2023 年超過三分之一的比利時人,每五週越境一次。全年在鄰國超市花了 7.64 億歐元,比前一年多四成。每月更有八分之一的人照常跑一趟。法國最受歡迎,吃下 64% 的外流金額;前往法國的人一年內增加 46%。政府粗估少了近 1.4 億歐元稅收,邊境道路倒是塞得很熱鬧。

再看原因,線索一層又一層,像稅收千層麵。比利時的增值稅 21%,還疊糖稅與包材費。成本走進標價,消費者買單。食品通膨到春末仍在 5.1%,法國卻只有 1.5%。整體通膨回到 3.2%,衣物、能源、家電與麵包仍往上。法國用三個月不得改價的協議鎖住食品價格。比利時說要減部分消費稅,但改革腳步慢,超市標價更快。

結構與回應:錢包的抉擇

這並不是物品品質的對決,而是結構成本與消費者行動的互動。

  • 結構一端:高稅負與成本累積,推高本地超市標價。
  • 消費者一端:跨境比價,靈活調度時間、油錢,追求合理價格。

研究對照 2,605 項相同商品,法國平均便宜 44%。五百歐在比利時的購物車,過境只要三百歐。個人護理便宜 22.76%,家居用品便宜 27.06%。難怪洗碗錠在比利時要 27 歐,德國同款 9 歐;香菸在盧森堡幾乎只要一半。

後果一目了然:本地商家承受衝擊,稅基減少,週末時間花在塞車與排隊。但另一方面,這也是庶民經濟的回應機制:透過集體行動維持生活底線。

戰術:精算與集體

跨境購物者的行為也在進化:

  • 用數字採購:先比價再出門,記住「法國平均便宜 44%」。
  • 鎖定品類:家居與個人護理折價明顯,優先裝車。
  • 共乘分攤:約鄰居成行,油費與折扣一起省。
  • 投票給透明:支持更簡化的稅制與價格政策。

不同模式的啟示

在比利時,跨境購物像是一種被動的補救措施;在其他地方,則是零售與政策如何貼近日常的體現。台灣的例子常湧現社群群組:夜市和便利商店把吃穿用玩的需求揉進一條巷子,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亮著燈,影印、繳費、取件與咖啡一把抓。物價波動雖然存在,但多樣化的管道讓消費者不必為基本需求開長途車。

這並不是簡單的比較,而是提醒:政策與城市設計若能回應庶民的日常,就能減少人們必須用「跨境」來修正價格的無奈。

傍晚,購物車終於躺進後車廂,收據長得像煙火的尾巴。回程經過邊境牌坊,孩子在後座睡著,奶粉沒忘,起司也收好了。此時LINE顯示台北朋友的訊息:下樓去超商買包鹽,要不要順便也幫妳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