🎵 《叛逆之歌 Chansons Rebelles》:十二首改變時代的音樂與漫畫
《叛逆之歌 Chansons Rebelles》講述十二首改變時代的歌曲——從 Billie Holiday 到 Stromae,從爵士到電子樂,這是一場跨越半世紀的音樂革命。
《Chansons Rebelles》(《叛逆之歌》)正是如此——副標題寫著:「12 首改變時代的歌曲」。
這本書跨越爵士、搖滾、饒舌、民謠與法語香頌,風格多變得像一張開放的地圖。它並不是為了讓你輕鬆哼唱,而是邀請你重新思考音樂與社會的關係。
我得承認,書中有幾首歌我原本完全不聽——但讀完之後,我立刻網重播,因為那不只是旋律,而是一段歷史、一種立場。
🎙️ 從 Billie Holiday 到 Angèle:當旋律開始反抗
《Chansons Rebelles》收錄了十二首跨越半世紀的歌曲。從比莉·哈樂黛(Billie Holiday)到法國女歌手安潔兒(Angèle),從 Bob Dylan 到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。他們的共通點,是都讓世界產生了某種震盪。
這本書由音樂與漫畫專家 Vincent Brunner 撰文,漫畫家 Karim Friha 繪圖,由 Gallimard 出版。閱讀時彷彿走入一場「音樂的革命年表」,每首歌都帶著火花。
🎶 歌曲背後的真相:當旋律變成武器
開場曲是比莉·哈樂黛的〈Strange Fruit〉。那首被唱片公司拒絕、卻最終被寫入音樂史的歌——她唱著美國南方的種族暴力:「樹上吊著奇異的果實」,那是黑人的屍體。
接下來的篇章更具爆發力。1992 年洛杉磯暴動期間,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寫下〈Killing in the Name〉,控訴制度暴力。Bronski Beat 的〈The Age of Consent〉在柴契爾時期呼喊同志權益;Sinéad O’Connor 在 BBC 的現場撕毀教宗的照片,一邊唱著 Bob Marley 的〈War〉,那一刻成為歷史的切口。
每一首,都像一次音樂的抗議現場。你會發現:音樂未必能改變世界,但它能讓世界不再安靜。
🎨 漫畫是回聲,不是附註
漫畫的筆觸簡潔,臉孔真實、情緒直接。它不是主導,而像是文字的呼吸。在每段故事之間,圖像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些聲音曾經震動過的空氣。
🇧🇪 從 Brel 到 Stromae:比利時式的「安靜叛逆」
「為什麼一首歌能讓人改變主意?」酒吧裡的學生這麼問。黑膠唱機正轉著布雷爾(Jacques Brel),窗外是濕冷的布魯塞爾。
我們慣常以為,所謂反叛歌曲,一定得高聲吶喊,最好直指權力、呼喊口號。但比利時的語氣從來不靠分貝取勝。
在這個多語與多層身份的國度裡,反叛更像一種語調的偏移——布雷爾以詩意描繪階級與體面的裂痕,用一種近乎溫柔的筆觸揭開社會的自我欺瞞;Stromae 則用節拍記錄城市的孤獨與勞動的重量,把「疲憊」變成新世代的共同語言。
公共電視與文化節目近年重新整理這條脈絡,從香頌到電子樂,從舞台劇到街頭節慶,顯示「比利時式反叛」從來不是破壞性的,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誠實——不一定高聲,卻能在靜默之中讓人聽見時代的改變。
📚 革命的節奏,總有回音
《Chansons Rebelles》讓閱讀變成一場跨媒體的體驗。它教我們聽,也教我們看——看社會如何被音符牽動,看歷史如何在一首歌裡留下節拍。
從 Billie Holiday 到 Bob Dylan,從街頭怒吼到錄音室的孤獨,每首歌都在提醒:叛逆不是對抗,而是讓世界繼續前行的方式。
這本書值得慢讀,也值得邊聽邊想。如果你曾因某首歌改變了自己,這本書會讓那份感動變得更深。
📖 書名| Chansons Rebelles : 12 morceaux qui ont changé leur époque
作者| Vincent Brunner、Karim Friha
出版社| Gallimard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