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光裡看畫
布魯塞爾的沉浸式展覽場館,用投影與音場重塑藝術的觀看方式。當名畫被放大、聲音包圍觀眾,我們仍在看藝術,還是參加一場光影音樂會?這篇文章走進比利時的 VIAGE 與 Plein Publiek,觀察技術與情感如何共同說故事。
沉浸式展演的風行,可以替藝術說故事嗎?
光影之間,比利時的展覽場館正學習用新的語言,重新講述「看」這件事。
常常走訪會展的朋友,一定會發現這個歐洲畫展的新語法,正在悄悄誕生。尤其是布魯塞爾,名師巨作改頭換面,成為花朵動起來、動物跳起來,畫裡的人物甚至走出來與你迴旋共舞。
當觀眾走進 VIAGE Digital Art Theatre 或 Plein Publiek,像是走進了一座會呼吸的畫框。名畫在牆上流動、音樂從地面湧起,投影的節奏取代了館內的寧靜。短短一小時,人被帶著穿越顏色與年代,既像看展,也像參加一場巨幕音樂會。
這種介於藝術與娛樂之間的「中間地帶」,正是比利時沉浸式展覽的迷人之處。它不再要求觀眾懂畫史,只希望你在光影變換中,找到情緒的共鳴點。
畫框之外的劇場
比利時的沉浸式展覽早已形成一個穩定生態,VIAGE Digital Art Theatre 專攻大型多媒體投影與環繞音場,Plein Publiek 則擅長把空間結構變成故事的一部分,展覽往往以快閃或季節限定形式登場,讓舊建築變成新畫布。
幕後的主力操刀是 Exhibition Hub 與 Dirty Monitor。前者擅以梵谷、克林姆、莫內為骨幹,結合 VR 與聲音設計;後者則是比利時的投影建築名家,從城市地景到國際藝博會,都有他們的身影。這些工作室的名字,漸漸取代了單一藝術家的簽名,成為新的「署名方式」。
誰是作者?誰在說故事?
沉浸式展覽的作者,已經不再是那個孤獨的創作者,而是一個團隊。有人寫視覺腳本、有人畫動畫、有人設聲音、有人調燈光。當畫作開始動起來,筆觸與旋律之間的界線也模糊了。
這樣的模糊,其實正是它的語言。它用科技延伸觀感,用節奏包裹情緒,用巨幕取代目光的距離。它不講究「真跡」——它講「體驗」。而這份體驗,有時比原作更能觸動尚未熟悉藝術語言的觀眾。
技術背後的感官設計
走進現場,你會發現投影並不只是亮光,而是空間的呼吸。多面成像、地面投影、環繞音場,讓人沉入畫中的時間軸;氣味、霧氣、互動感測有時加入,連呼吸都成了畫外之音。
要不要加購 VR呢?第一次造訪的人,建議可以只買基本票,看完整個節奏;當你知道節奏之後,再選擇「沉得更深」,反而更能抓住故事的脈動。
台比同樣熱,方法不同
在比利時,這股沉浸式浪潮以「製作」為核心。技術成熟、供應鏈穩、行銷節奏如交響曲。我在台灣華山、松菸也參與過這樣的展覽,以國際巡展為主,更貼近教育現場與公共文化。C-LAB、聲響實驗室、地方藝術基地,正嘗試把沉浸式當成研究與創作方法,加入導覽、工作坊與現地製作。
感想是,比利時讓人看見規模的美學,台灣讓人看見實驗的熱度。
光影之間的提問
沉浸式展覽的討論,也在持續。有人憂心:當名畫被拼貼成巨幕動畫,原作的筆觸與歷史是否被稀釋?有人質疑:工作室取代藝術家之後,「創作」的靈魂是否變淡?但支持者認為,這正是藝術在更新語法——讓更多人能從一場光影中,第一次「聽見」藝術的聲音。
我記得在布魯塞爾梵谷展時,一位小觀眾在《星夜》的旋律裡起舞,那一刻,全場的光線似乎也跟著笑了。藝術在那裡,離我們不遠——它只是換了方式,繼續說故事。
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我們不必急著為沉浸式展覽下定論;它不是展覽,也不是劇場電影,而是兩者之間的一場相遇。在這些光與聲之間,我們暫時擺脫現實,讓自己更靠近與藝術交錯的感覺,也許就是藝術要帶給我們的閃電靈光。

展覽資訊:VIAGE Digital Art Theatre目前展出Frida Kahlo作品,展出期限到07/12。